(通讯员杨涛 编辑严丽莎)近日,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顾延生教授团队研究成果—Holocene coastal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neolithic human adaption in response to sea level changes in the Palaeo-Taihu valley, East China在环境地球科学领域著名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发表。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生付中彪为论文第一作者,顾延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杭嘉湖平原是新石器文化和古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冰后期海平面快速上升引发的海侵事件不仅对平原内部沉积地貌塑造影响深刻,而且对古人类活动和古文化演化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论文研究者基于钻孔沉积物多环境代用指标及区域多个钻孔的综合对比,重建了区域高分辨率环境演化历史和冰后期最大海侵的时空格局,并揭示了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和古人类活动对冰后期海平面上升的响应过程,为全面认识长江下游沿海平原人地耦合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表明,受海平面活动控制的沉积地貌变化是制约沿海平原古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论文报道的新石器早期古人类种植水稻的证据更新了传统认识,夹砂陶和水稻植硅体揭示杭嘉湖平原腹地新石器早期存在古人类活动,温暖的气候环境和广泛暴露的河漫滩湿地环境有利于古人类聚落形成与水稻种植。早全新世以来,沿海和内陆平原的古文化演化均受到了最大海侵的影响。7600 cal yr BP以后,海平面上升放缓并趋于相对稳定,滨海淡水沼泽湿地的出现再次促进了古文化发展,古人类重新回到沿海平原种植水稻。但与内陆平原相比,沿海平原的海洋风暴事件对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特别是7000-6500 cal yr BP期间频发的海洋风暴事件抑制了该时期水稻种植与驯化。我们的研究对于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沿海环境演变趋势和极端海洋风暴事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活动与钱塘江两翼平原古人类活动-古文化演化阶段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号:42102239)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资助号:DD20221778和DD20221633)的资助。
论文信息:Fu, Z.B., Zeng, J.W., Gu, Y.S*., Li, Y., Liu, H.Y*., Hamad, U.R., Li, Y.N., 2023. Holocene coastal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neolithic human adaption in response to sea level changes in the Palaeo-Taihu valley, East China.Quat. Sci.Rev.310, 108029.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3.10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