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全国政协委员王焰新院士建议:长江大保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 2021-03-09 15:35:17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王焰新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严丽莎转自中国科学报)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是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和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近年来,长江流域湖泊面积萎缩和水质恶化令人堪忧,以湖北省为例:该省295个重点湖泊水质符合Ⅱ~Ⅲ类的仅占10.7%。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看来,当前湖泊治理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在理念层面绿色发展意识逐级递减。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开发湖泊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思维惯性。长江大保护思想呈现逐级递减现象。

       二是在治理层面综合统筹乏力。湖泊所在的各地政府,各部门的湖泊污染防护和生态修复难以形成合力。

       三是在经济层面专项资金短缺。在调研中,政府的不同层级,不同的管理部门都谈到了湖泊治理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是科技层面的难点。湖泊磷污染源控制不力。磷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农村面源污染的外源性输入,二是湖泊底泥的内源性输入。污染物赋存形态及其迁移转化机制不清。目前部分湖泊治理工程出现水质好转又继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系统掌握污染物的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湖泊底泥环保疏浚工程化技术亟待完善。

       为此,他建议,进一步做好长江大保护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和优化长江流域河湖大保护的顶层设计,制定规划体系,明确湖泊综合管理部门,总体协调,健全控源截污、治理修复、长效维护的长效机制,全省规划、监测、治理一张图。统筹建立“空、天、地表、地下(水下)”立体监测体系,建设长江生态大数据中心,实现长江中游流域生态环境要素的全息监测和智慧管理,作为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依据。进一步加强长江生态大保护的系统法治建设,推进生态防护法律体系建设,出台针对不同类型水生态系统、不同污染源或破坏源的专门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

       构建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提前布局,将绿色产业发展提到更高的位置。积极推行“以渣定产”政策,建设磷石膏资源化研究机构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提升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支持绿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监测、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和绿色服务产业,尤其是持续发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节能技术与装备、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土壤修复、固废资源化、循环经济等产业,出台加快发展绿色产业的一揽子计划、政策,不断拓展绿色产业的“新蓝海”。

       建立湖泊治理资金投入长效机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预算资金中环保资金的投入比重,确保财政对于环保的预算增速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速。适度放宽融资政策限制,鼓励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公众、科研机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强化“全社会”行动的制度保障。探索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由“现有额度后有项目”向“先有项目后有额度”转变,通过大项目,大工程带动湖泊快速治理。

       建立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激励机制。出台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方案,引导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节点化、定量化的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目标。重点支持农业科研单位研发新型高效肥料与农药,补贴农业生产引入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技术。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

       筹建“长江水科学”国家实验室。长江大保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武汉地处长江流域中游,水科学领域的国家级人才、平台和中央级科研院所、高校众多,具备承接水科学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的基础和条件。建议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在武汉建设 “长江水科学”国家实验室可行性论证和启动实施,为长江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162.shtm

上一篇:地下水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做水文地质的领路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