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观云测天!地大大气学科“乘风破浪”
发布时间: 2020-06-19 16:16:23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毕业季,我校首届大气科学菁英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毕业答卷:全班30名学生中,有18被录取到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读研,升学率达60%;8名同学到湖北省空管局等单位就业,4名同学已有明确工作意向单位。大气科学硕士毕业生实现100%升学和就业

2016年9月,王焰新校长参加大气科学菁英班开班典礼

       我校于2016年招收第一届大气科学本科生。几年来,大气科学学科承载着学校完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体系和“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梦想,在追踪大气科学前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气科学人才的道路上不断开拓,不但填补中部地区大气科学专业的空白,而且成为我国大气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高质量“顶层设计”

       我校大气科学学科萌生于2005年设立的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同年设立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硕士点。2015年正式设立大气科学系,同年4月我校加入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2015年7月,与中国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5月,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签署合作共建“大气科学菁英班”协议。2016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届大气科学本科生,王焰新校长参加第一届本科生开班典礼;同年建成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水文气候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20年4月,我校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受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正式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

2018年11月,中国气象局与我校签署合作协议

2019年3月,我校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签约共建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

       近年来,大气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为深化与中国气象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的合作,我校于2018年11月分别签署《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共同建设中国气象局极端天气气候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实习基地等。2019年3月,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签约共建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2020年6月获批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这些高层次的办学动作,为大气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8年7月,大气学科菁英班学生在中央气象台实习

2018年7月,大气学科菁英班学生参加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夏令营


高标准“引凤筑巢”

       大气学科遵循“强特色、入主流、谋跨越”的学科建设理念,在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模拟、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等主要发展方向上不断开拓,既引进知名专家,也培养高水平青年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经过近年来发展,大气学科从原有的2人,已发展成为具有15名专职教师队伍和包括中国工程院徐祥德院士等在内的7名兼职教授队伍。专职教师中教授(博导)4人,副教授(硕导)6人,讲师(硕导)3人。

       好的平台是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的关键。五年来,大气学科主动积极进取,取长补短,先后通过与中国气象局、湖北省气象局、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合作,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连接到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制作与视频会商系统、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为人才引进和学科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五年来,大气学科先后引进了国内高校目前最先进的X波段双偏振气象雷达;建设完成了价值500万元的超级簇群计算服务器;建设完成了占地400平方米的大气污染源排放实验室并投入运行,配套各类仪器50余套,价值近千万元。初步建成以大气成分和复合大气污染成因研究为核心的大气化学实验室。大气压接口高分辨质谱、大气团簇离子谱仪、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在内的一批高端仪器设备,正在引进当中。


高起点“学术卓越”

       近年来,大气学科的师生在气候变化、地球系统模拟、大气动力学、源排放与大气环境等方向新增纵向项目14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面上/青年、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湖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项目总经费2345万元;新增横向项目7项,总经费147.5万元。人均科研经费191.7万元。

       近年来,专职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共150余篇,在本领域著名期刊《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刊》《美国气象学会通报》《地学研究通报》《气候杂志》《大气化学与物理》等发表论文60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4项,获批21项。

       近年来,大气学科组织各类学术会议近20次,包括国际地球大气环流重建计划亚洲子计划联合研讨会、第四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等,邀请包括秦大河院士、陶澍院士、徐祥德院士、穆穆院士、张人禾院士、王会军院士、Xavier Querol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交流100余人次。本学科师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0余人次,国际学术会议16人次。多名研究生到国外访学、联合培养。

       学术氛围的浓厚和学科建设的加强,使一批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张仲石教授获得刘东生青年地球科学家奖;余欢教授纳入湖北省级优秀人才;孔少飞教授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第五届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其先进事迹被中国气象报报道;燕莹莹副教授入选“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等。

 

高要求“育人育才”

       大气学科教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创性探索育人新模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主题教育活动,以“三全育人守初心,服务军运担使命”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成为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典范之一。

2019年10月26日,师生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

       建系伊始,为完善课堂内外育人载体,大气学科教工对标国内外大气科学强校,在大气动力学、气候变化、古气候模拟、大气环境等方向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体系建设、教材选择等全面对标先进,对教学大纲进行多轮修改和完善。在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面,全面对接与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战略以及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的校地合作战略,积极推进落实湖北省气象局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实习工作安排。

       大气学科教师重视教学,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成效。在校“2018年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奖励名单”中,青年教师隋月、孔少飞、谢风华、顾西辉学院教学评价排名前10;李健颖老师讲授的《地球流体力学引论》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课程;顾西辉老师指导本科生获得“新蚁族杯”第五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全国总决赛自然地理组二等奖等等。

       针对本科生培养,进行精准培育。推行本科生双班主任制、大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一年级配备双班主任(1名教授,1名讲师/副教授)。从大二开始,大气科学本科生按兴趣进行双选,进入导师团队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生活引导,培养科学兴趣。针对研究生,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提出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的“加严六条规定”,思想政治工作同步跟进,见微知著,营造人人争先的好氛围。

       近年来,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成绩显著。26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大气科学(菁英班)IAP奖学金等,1人获评校级十大学生标兵,1个团支部获评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校级标兵”,1个班级获得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奖等。在校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80篇,平均2.3篇/人。研究生中先后有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勇救落水老人受表彰,培养毕业的硕士生连续两年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等。


高效率“服务社会”

       学科发展只有立足于国家战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生命力。大气学科紧跟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在华中大气污染防治、武汉市推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极端天气气候与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针对行业和地方需求,开展了大量的服务研究工作。

       2017年7月,为推进武汉市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提升有关部门和机构参与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在大气科学系推动下,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和武汉市发改委共同主办了武汉市推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培训研讨会。2017年7月29日,针对武汉市民对夏季臭氧污染指数频繁超标的疑惑,孔少飞教授接受了武汉电视台专访。2018年3月,大气环境团队组织了武汉城市圈环境监测系统源清单编制和源谱实测培训会议,各城市环境监测业务骨干参加培训。

       去年10月,孔少飞教授带领团队师生开展涉及全省数十万家企业、60多类污染源排放大气污染物总量核算、审核和制图等工作;架设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40多种大气成分观测,及以自行车车载形式进行走航观测,制作16期专报,研究结果直接服务于军运会大气污染管控。团队收到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湖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感谢信,5位教师、25位研究生获得“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工作”纪念证书。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展望未来,大气学科将秉承“强特色、入主流、谋跨越”的理念,继续仰望天空、脚踏实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优化硬件条件,引进培养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搭建起国内外一流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贡献力量。

 

地大官微  文丨张学海

图片由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提供

 

上一篇:环境学子热学“返校复学第一课”
Baidu
sogou